为科技人才提供更精准的服务
科技人才的成长离不开精准的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完善科技人才服务体系,持续加强科技人才精准服务,既是促进科技人才成长成功、提升人才发展效能的内在要求,更是加快建…
联系方式
18914047603(微信号)

为科技人才提供更精准的服务


科技人才的成长离不开精准的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完善科技人才服务体系,持续加强科技人才精准服务,既是促进科技人才成长成功、提升人才发展效能的内在要求,更是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客观需要。

图片

加强科技人才精准服务的重要意义

图片

加强人才精准服务是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人才工作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到2035年,形成我国在诸多领域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队伍位居世界前列。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服务体系,加强对各类人才的精准服务,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能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图片


图为科研人员朱健和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的软 X 射线成像线站准备实验样品  新华社发


加强人才精准服务是提升人才政策效果的重要措施。随着人才第一资源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我国各地各部门对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形成了涵盖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服务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人才政策体系。但在人才政策不断完善的同时,政策落实效果却仍然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人才政策服务的精准化、针对性不够。加强人才精准服务,可以让人才精准地找到其需要的政策,从而提升人才政策实施效果。


加强人才精准服务是促进人才成长成功的根本手段。人才是科技创新中最具活力的要素,特别是战略科技人才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重要力量。加强人才精准服务,为科技人才营造宽松氛围,让他们安心工作、潜心科研,有利于持续提升人才发展效能,持续帮助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这也正是加强科技人才精准服务的应有之义。

图片

科技人才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图片

近年来,从中央到各地各部门都加大了对科技人才的服务力度,探索形成了一些具有良好效果的人才服务品牌项目和工作机制,促进了科技人才队伍的整体发展。但与科技人才的个性化需求相比,人才服务的精准度和有效性还略显不足,科技人才的获得感亟需提升。

第一,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亟需提升。近年来,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都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形成了支持人才发展的完整政策体系,但部分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仍需提升,一些政策缺乏实施细则或相关配套措施,政策效果难以满足人才需求。例如,在人才评价方面,以人才“帽子”衡量人才水平等现象还存在。此外,人才政策的知晓率、受益面都尚有提升空间。有的地方和部门虽然通过宣讲会、发放政策汇编等进行大力宣传,但由于宣传的精准性不足,导致“需要政策的不知道政策”。


第二,政策对象的覆盖面需要拓展。有的人才政策在设计和服务中存在明显的“重海外、轻本土”“重高端高层次人才、轻基层中青年人才”“重个体、轻团队”等不良倾向,人才政策的覆盖面和人才服务的普惠度都需要进一步提升。


例如,在求职就业、职称晋升、项目申请等方面,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科技工作者有时会被“优先考虑”,一定程度上给本土人才造成“外来和尚好念经”的错觉。又如,有的人才政策对一般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基层科技人才的关注明显不够。在人才引进方面,用人单位通常会给予团队负责人或首席科学家在住房、科研启动资金、职称聘用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但对团队中的其他人才不够重视。


第三,优质服务的精准供给不足。当前各单位各部门比较多地从项目资助、职务晋升、生活福利等方面为科技人才提供服务,重点是高额的奖励以及在身份认定基础上衍生出的生活福利待遇等。这些政策虽然对人才发展至关重要,但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才来说,其边际效用也会逐步递减,在某种程度上还可能造成不公平竞争现象,甚至对科技人才队伍的整体发展形成“挤出效应”。


与此同时,一些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工作者的个性化服务显得不足。例如,针对创新创业人才,风险资本、天使基金比较缺乏,导致部分有潜力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胎死腹中”。又如,由于缺少专门面向青年科技人才的科研计划,一些青年才俊难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战略科技人才。再如,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的科技工作者,受到岗位编制和绩效工资的限制,其收入水平与其科研强度、科研贡献往往不相匹配。


第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亟需构建。目前对科技人才的服务以政府部门为主,各种政策支持主要以政府的直接扶持为主,社会化、市场化机制尚未真正健全,民营企业、社会力量的活力激发不够,人才政策在引导配置市场资源、撬动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等方面的作用发挥不够,人才发展所需的市场环境、科研环境和生活环境还存在诸多需要优化的地方。


一方面,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发挥不足,一些用人单位在解决科技人才问题上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没有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另一方面,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服务机构发育不足。目前人才服务主要以事业单位属性的人才服务中心等为主,缺乏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服务机构。一些市场化的服务机构也面临专业人才不足、能力不强等困境,难以真正为各类人才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服务。


图片

提高科技人才服务的精准度

图片

进一步加强科技人才的精准服务,要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通过面向科技工作者调研等途径,厘清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科技人才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要坚持以用人单位为主体,构建用人单位、政府部门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科技人才服务体系,持续加强对科技人才的贴心精心服务,充分激发科技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内动力。

0

1

提升科技人才政策实施效果

完善政策体系,进一步提升政策的针对性和操作性。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协同联动,对已出台的各项人才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定期跟踪了解,重点对基层难以落实的政策进行优化细化,完善实施细则,促进操作流程的科学化、公开化。持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融合融通,形成人才服务合力。

创新服务方式,积极探索“菜单式”“定制化”服务。通过问卷调查、走访调研、座谈交流等方式,加强人才需求排摸,针对青年人才、领军人才、基层人才等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人才在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需求制定人才“需求菜单”“服务清单”,让科技人才“点菜下单”。


加强政策宣传,进一步提高知晓率、受益面。创新政策宣传方式,通过精选政策干货编制“政策一点通”,发布政策宣传图解,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园区、企业设置“政策宣传角”,开展主题宣讲活动、“面对面”答疑等,让政策“随时可享”“触手可及”。坚持线上线下联动,夯实“集中学习+上门宣讲+网络推送”宣传机制,全面构建人才政策宣传体系。


0

2

加强普惠性人才服务

强化本土人才服务。在政策和服务理念上,要将本土人才与引进人才同等对待,在引进人才的同时,注重培育本土高素质人才。对入选国内相关人才计划或符合一定条件的本土人才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使他们能够在科研项目申报、子女就学、税负差额补贴等方面享受到对标同等层次引进人才的同等待遇。


强化青年人才服务。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持续推进减负行动,减轻青年科技人才非科研负担,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关怀爱护,探索建立学术休假制度,营造有利于青年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


强化基层人才服务。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对长期在基层工作、贡献突出的专业技术人才在表彰激励方面给予一定比例的倾斜。例如,在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行业部门人才表彰奖励等推选工作中,适当提高基层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以绩效考核为中心,进一步搞活基层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体现优绩优酬。


0

3

拓展增值性优质服务

加强科技金融服务。针对科技人才融资难、资金缺等问题,要加大政府财政对科研项目特别是基础性研究项目的支持力度,充分激发市场和资本对人才发展的赋能,促进科技金融有机结合。大力发展早期投资、天使投资,鼓励投早投小,探索设立知识产权基金,为科技人才提供优质的科技金融服务。

强化科技型知识型服务。充分发挥科协组织等科技社团的作用,通过开展“科创服务直通车”“创新集市”等活动,为科技人才提供继续教育、专业知识培训、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评价与鉴定、论文发表、学术交流等方面的知识型服务,助力科技人才的职业发展。


强化个性化服务。坚持需求导向,建立人才成长全生命周期的跟踪服务机制,针对科技人才的不同成长阶段,提供个性化服务。探索设立“人才服务周”等,加强对科技人才的“点对点”“一对一”个性化服务。深入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人才发展环境,让各类人才甩开膀子、迈开步子,勇敢地闯、大胆地创、放心地干。


0

4

完善专业化社会化科技人才服务体系

培育发展枢纽型人才服务机构。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为社会化市场化人才服务机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统筹运用财税、金融等政策工具,为人才服务机构提供政策服务,引导人才服务机构培育品牌、提升能力、扩大影响,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广泛行业影响力的枢纽型人才服务机构。

集聚一批高素质专业服务人才。精准化的人才服务需要专业化的服务人才。要加强人力资源、人才服务等行业专门人才的培育和集聚,鼓励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加强面向人才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多层次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建设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服务业人才队伍。


加快建立人力资源和人才服务统一大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加快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完善社会保险转移接续办法,构建统一人才大市场,为人才有序流动、合理配置提供便利条件。


(作者为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科学学研究会副秘书长)